茶艺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川渝之家 > 茶艺

禅茶文化

时间: 2018-04-02 10:21:56来源: 川渝商汇

 一 什么是禅茶

  禅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上是指寺院僧人自己种植、采制、饮用的茶以及通过饮茶而福慧双修、明心见性的法门。茶主要是用来供佛、待客、自饮、结缘等。广义上禅茶无外乎烧水、冲茶、品饮,禅茶文化即通过吃茶的全过程而体悟禅法,禅茶产品是禅茶文化的载体,这个就不仅仅限于寺院和僧人的范畴。

  狭义的禅茶以及禅茶文化防止大而不当所造成的含糊不清,明确了禅茶传承的主体,确保禅茶文化建设的目标明确。广义的禅茶更有利于大众认同、大众参与,是生活禅的具体应用。

  经常听人说禅茶或者茶禅,有人把两者等同起来,认为谁先谁后宗旨不变,有人认为茶禅就是通过对茶的体认和感悟而进行禅修的一种法门,也是依照禅理来演绎的一种茶道。茶是参禅悟佛之机,显道表法之具,禅是以茶净心之理,正清和雅之道。两者互为表里,互为因缘,互为体用,互为能所。可以茶喻禅,以茶行禅,以茶悟禅,以茶参禅。

  二 禅茶的功德

  唐代刘贞亮归纳《饮茶十德 》: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

  日僧惠明上人更是将茶德扩大到十条:诸天加护、父母孝养、恶魔降伏、睡眠自除、五脏调和、无病无灾、朋友和合、正心修身、烦恼消除、临终不乱。

  禅茶不仅有三德:“坐禅时通夜不眠,满腹时帮助消化,茶且不发”,而且祛肺痢,保健康,护齿明目、 解渴生津, 增长善根。因此饮茶便成为禅门修道的最好辅助。

  三 禅茶的起源

  中国茶道从一开始就与佛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最初,茶为僧人提供不可替代的饮料,而僧人和寺院促进茶叶生产的发展和制茶技术的进步。创立中国茶道的茶圣陆羽在其《茶经》中就有着不少对佛教的颂扬和对僧人嗜茶的记载。在茶事实践中,茶道与佛教之间找到越来越多的思想内涵方面的共通之处;禅茶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产生的。

  关于禅茶的起源,西汉时期四川蒙顶山妙济大师亲植茶树,为佛教徒种茶的最早的记载。东晋高僧怀信在《释门自镜录》中说:“跣定清谈,袒胸谐谑,居不愁寒暑,食不择甘旨,使唤童仆,要水要茶。”坐禅用茶的最早记载,约见于《晋书·艺术传》:僧人单道开在后赵的都城邺城昭德寺内禅修,昼夜不卧,“日服镇守药数丸,大如梧子,药有松蜜姜桂伏苓之气,时饮茶苏一二升而已”,说明至迟迄于东晋,佛教禅定已与用茶结缘。禅宗四祖道信大师改变了历代禅师的传法方式,四祖前历代禅师都是在一座山里边,石崖边,搭个茅棚住在那里,种植茶树,自给自足。四祖大师在双峰山下修一个大庙,有几百徒众聚集在一起,开荒种田,不作不食,除种植粮食外,最重要的是种植茶树。公元696年,武则天向禅宗六祖惠能赐茶。

  禅宗北宗禅茶,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载:“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按古人亦饮茶耳,但不如今人溺之甚。穷日尽夜。殆成风俗。始自中地,流于塞外。”。(《宋高僧传》卷八《唐兖州东岳降魔藏师传》)降魔藏少时胆大,不惧鬼魅,故号降魔藏。受戒以后先习律,后依神秀习禅。在泰山灵岩寺大兴北宗禅,“学者臻萃,供亿克周”,成为北方禅学中心之一。开元二十二年(734年),与慧能弟子神会在滑台(今河南滑县)大云寺“无遮大会”上辩论的崇远禅师即是降魔藏的弟子。李白《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诗序云:“余游金陵,见宗僧中孚,示余茶数十片,拳然重叠,其状如手,号为‘仙人掌茶’。……后之高僧大隐,知仙人掌茶发乎中孚禅子及青莲居士李白也。”中孚禅子,显然是玉泉寺的禅僧。而开元年间的玉泉寺禅系,当属神秀的北宗。玉泉寺的禅僧们创制出仙人掌饼茶,革新茶叶加工工艺,促进了唐代茶叶生产的发展,为后来唐代饼茶的兴盛奠定了基础。李白《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诗序:“余闻荆州玉泉寺,近清溪诸山,山洞往往有乳窟,窟中多玉泉交流。……其水边处处有茗草罗生,枝叶如碧玉。唯玉泉真公常采而饮之,年八十余岁,颜色如桃花。而此茗清香滑熟,异于他者,所以能还童、振枯,扶人寿也。”李白称惠真“年八十余岁”,但惠真实际上终年79岁。因为常饮茶,所以高寿,脸色红润“如桃花”,犹如青壮年。惠真现身说法,证明饮玉泉茶“能还童、振枯、扶人寿”。惠真不仅常饮玉泉茶,而且与中孚一起,对仙人掌茶的采制、宣传、推广也有重要贡献。

  南宗禅茶,马祖道一禅师率先在江西倡行“农禅结合”的习禅方式,鼓励门徒自给自足。百丈怀海禅师在江西泰新百丈山创《百丈清规》,并把世俗的生产方式移入佛门,奉行“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生产劳作对于茶叶的栽培、加工提供了实践经验。由于新型的禅林经济普通得到发展,寺院栽茶、制茶就在这种自立求生,经济独立的背景下大规模兴起。加之如火如荼的寺院饮茶之风,无疑也刺激了这种生产活动的持续展开。清规中明确即于法堂设两鼓:居东北角者称“法鼓”,居西北角者称“茶鼓”。“法鼓,凡住持上堂,小参、普说、入室并击之,上堂时二通……茶鼓长击一通……”召集僧众饮茶。又每坐禅一炷香后,寺院监值都要供僧众饮茶,称“打茶”,多至“行茶四五匝”。不仅坐禅时如此,即在日常生活中,禅寺也处处不离茶之身影,如寺院中专设“茶堂”,供寺僧辩说佛理,招待施主、同参之用;寺院专设“茶头”,专事烧水煮茶,献茶酬宾;寺门有“施茶僧”为游人惠施茶水;佛教寺院种植茶树,专称“寺院茶”;上供诸佛菩萨历代祖师之茶,称“奠茶”;寺院一年一度的挂单,依“戒腊”年限(即受具时间)的长短,先后奉茶,称“戒腊茶”,住持请全寺僧众饮茶称“普茶”。凡此种种肇始于坐禅饮茶,而后相沿成习,潜移默化为佛教寺院的法门规式,乃至迁延至今,足证茶事与佛门佛事的渊源之深。

  佛法原本平常,就在日常茶饭之间,所以诸多祖德并非仅以一事一物以为悟机,而是随手拈来,触目菩提,《指月录》载:有僧到赵州从谂禅师处,师问:“新近曾到此间么?”曰:“曾到。”师曰:“吃茶去”。又问僧,僧曰:“不曾到。”师曰:“吃茶去”,后院主问曰:“为什么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师召院主,主应诺,师曰:“吃茶去!”院主当下大悟。禅宗“五家七宗”,历代禅师各具手眼,以直接的“吃茶去”、“且坐吃茶”的方式传法给弟子,使弟子在吃茶这件最平常的事中契悟本心,明自本性。这就形成了禅门独特的“吃茶”传法宗风。宋代临济宗圆悟国师编《碧岩集》在禅门影响甚大,其手书“茶禅一味”更把以茶传法推向了高潮。

  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全面的关于茶方面的巨作。陆羽自幼在寺院长大,乃至其著《茶经》期间,与名僧皎然关系密切,可以说陆羽一直与佛教有甚深联系。经过《茶经》的教化和普及,寺院茶文化逐步走向社会大众。

  四 禅茶文化

  禅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禅茶文化是中国茶文化的一种重要组成部分,它很好地融合了儒、道、佛的思想精髓与茶的高贵品行,具有“正清和雅”的鲜明文化特征,“正”,是指儒家的浩然正气;“清”,则是道家的清风雅趣、淡泊人生;“和”,包含佛家的众生平等、一团和气;“雅”,代表茶所带来的活甘清香的雅气。这些文化特质使禅茶具有一种不同于哲学和伦理学的社会化育功能,它注重“感恩、包容、分享、结缘”的文化内涵,注重兼容并蓄,雅俗同归的精神境界,文化本身在凝集人心、化解矛盾、优化自身素质、和谐自他关系中更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对于现代社会意义深远。

  1、禅茶文化基础

  禅茶文化的基础在于禅与茶在“苦、静、凡、放”方面的相通之处。茶与佛教的最初关系是茶为僧人提供了无可替代的饮料,而僧人与寺院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和制茶技术的进步,进而,在茶事实践中,茶道与佛教之间找到了越来越多的思想内涵方面的共通之处。

  其一曰“苦”

  佛理博大无限,但以“四谛”为总纲。释迦牟尼成道后,第一次在鹿野苑说法时,谈的就是“四谛”之理。而“苦、集、灭、道”四第以苦为首。人生有多少苦呢?佛以为,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等等,总而言之,凡是构成人类存在的所有物质以及人类生存过程中精神因素都可以给人带来“苦恼”,佛法求的是“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参禅即是要看破生死观、达到大彻大悟,求得对“苦”的解脱。茶性也苦。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载:“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情则上清矣”从茶的苦后回甘,苦中有甘的特性,佛家可以产生多种联想,帮助修习佛法的人在品茗时,品味人生,参破“苦谛。

  其二曰“静”

  茶道讲究“和静怡真”,把“静”作为达到心斋座忘,涤除玄鉴、澄怀味道的必由之路。佛教也主静。佛教坐禅时的五调(调心、调身、调食、调息、调睡眠)以及佛学中的“戒、定、慧”三学也都是以静为基础。佛教禅宗便是从“静”中创出来的。可以说,静坐静虑是历代禅师们参悟佛理的重要课程。在静坐静虑中,人难免疲劳发困,这时候,能提神益思克服睡意的只有茶,茶便成了禅者最好的“朋友”。

  其三曰“凡”

  日本茶道宗师千利休曾说过:“须知道茶之本不过是烧水点茶” 次话一语中的。茶道的本质确实是从微不足道的日常生活琐碎的平凡生活中去感悟宇宙的奥秘和人生的哲理。禅也是要求人们通过静虑,从平凡的小事中去契悟大道。

  其四曰“放”

  人的苦恼,归根结底是因为“放不下”,所以,佛教修行特别强调“放下”。近代高僧虚云法师说:“修行须放下一切方能入道,否则徒劳无益。”放下一切是放什么呢?内六根,外六尘,中六识,这十八界都要放下,总之,身心世界都要放下。放下了一切,人自然轻松无比,看世界天蓝海碧,山清水秀,日丽风和,月明星朗。品茶其实就是不断的拿起放下!

  2、禅茶文化精神

  此处仅以佛教来理解禅茶文化,关于儒家和道家对禅茶文化的体悟部分待有缘人来解。禅茶文化的精神是“正、清、和、雅”,禅茶的“正”就是八正道,“清”就是清净心,“和”就是六和敬、“雅”则是茶的脱俗与高雅。

版权所有:湖北川渝人士之家  电话:027-82710188  邮箱:[email protected]

地址:湖北武汉市江岸区黄石路9号古玩城5楼川渝人士之家

技术支持:

友情链接: